
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2023年度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一、学校情况
(一)学校概况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教育厅指导业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长沙市雨花经济开发区的长沙职教基地。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确立了“立足长沙,服务三湘”的办学定位,被社会美誉为“商界黄埔”和“经理摇篮”。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教职工563人,其中专任教师469人。学校设有湘菜学院、湘商学院、湘旅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文化创意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创业就业指导中心10个教学部门,开设29+1(本科)专业。构建了“1+6”专业群体系(即以“餐旅会”专业群为重点,包括湘菜产业专业群、旅游服务业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现代金融业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和软件技术专业群),形成了“湘菜特色、高端会务、智慧旅游、品牌会展”四大职业教育高端办学形态,深度对接以长沙区域为核心、覆盖湖南省、面向全国的餐饮、旅游、会展和现代金融商贸服务业的高端发展需求,为建设幸福长沙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近十年来,学校抢抓机遇、踔厉奋发,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2015年成为湖南省首批8所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2019年,相继被认定为国家优质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国家优质校”)和立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2年7月被立项为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2023年,入选湖南省“楚怡工匠计划”试点院校(市属高职院校唯一),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2023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中,学校综合排名跻身全国百强,位列全国第94,全省第5。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对接现代服务业办专业,先后成立京东·湘商学院、湖南湘菜产业学院、华为云大数据产业学院、湖南智慧文旅产业学院、徐记餐饮产业学院、长沙会展与互联网营销产业学院、美心产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数字餐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业财税数智化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依托省“楚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汇聚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等资源,打造“政行企校”社会服务共同体,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全国两会、长沙两会和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鲁班工坊大讲堂第二期食用菌技术交流班,获批“鲁班工坊大讲堂‘一带一路’中非经贸人才培训基地”,参与2023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海外推广。学校与英国米齐临集团挂牌成立湘菜产业学院英国分院;与北京松子日本料理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日本IFC调理师专门学校三方成立湘菜产业学院日本分校,共建共享专业课程资源,联合培养300余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总体规划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办好学校继续教育,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适度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根据《“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和引领“三湘”产业发展为宗旨,精准对接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打造餐饮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群等职业培训品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湖南“三高四新”“强省会”战略。
(三)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办学定位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立足长沙,服务三湘(湘菜、湘商、湘旅)”的办学定位,围绕湘菜餐饮业、旅游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会计金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业打造的专业群布局体系,逐步构建了服务“三湘”的办学特色,助推湖南省生活性服务业的高品质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有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和智力支持,提供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商贸方案”。
(四)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
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并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严格遵循“管办分离”的管理原则。
学校确定继续教育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经费预算等方针政策。继续教育具体工作由金立槟副书记分管,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归口管理部门。以二级学院为办学主体,结合学校专业、师资场地,努力拓展社会培训。学校拟定了社会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对二级学院(部)独立举办各类社会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将培训工作纳入二级学院绩效考核,为学校各二级教学单位提供培训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服务。
二、学历继续教育情况
2023年学校重新启动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升专)工作,严格对照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22】2号)中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基本要求,并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23年校外教学点年检和2024年校外教学点备案工作的通知》和《湖南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及管理办法(试行)(湘教发〔2023〕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遴选了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高铁乘务、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现代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九个专业,对9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起草、研讨及审议等工作,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评议论证,确保培养方案的严谨性、科学性、可行性。
三、非学历继续教育情况
学校依托专业特色和办学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师资培训,助力长沙打造“美食之都、会展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为长沙当好“领头雁”、建设“示范区”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工作质效
2023年学校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完善,出台了《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学校各二级学院依托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实现双高校建设目标。
(二)精心组织,开展高质量培训
学校着力加强区域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与政府、同行、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扩大社会培训规模。2023年,常德科技职院校领导带队,中层干部十余人来校跟班学习;学校承接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中职学校送培到校精准培训项目,来自武陵源区旅游职业学校和龙山县第一职业中学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共20名学员来学校进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培训。2023年,学校入围湖南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来自全省28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承办湖南省2023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国培班。通过校企合作拓展社会培训规模,承接了中建西部建设湖南有限公司新员工培训班和业财税融合大数据投融资分析培训班(累计三期),培训人员233人次,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平台带动、机制驱动、区域联动”的政行企校合作培训的特色,形成“湘商、湘旅、湘菜”相关行业和岗位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品牌。
(三)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获批教育部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红色文化育人研究院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京东·湘商学院、华为云大数据产业学院、中惠旅产业学院、AI智慧财税产业学院、长沙会展与互联网营销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全国餐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业财税数智化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这为全校教师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开启了服务行业企业的新模式。
2023年,学校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技能创新有偿服务39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承接的横向项目进校经费87.38万元。同时,学校通过平台体系打造,产出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编辑出版了《2022年度长沙市湘菜餐饮业发展报告》《2022年度长沙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报告》《2022年度长沙市金融业发展报告》《2022年度长沙市电子商务业发展报告》《2022年度长沙市会展业发展报告》等5项产业发展报告及相应产业服务政府政务咨询决策报告,促进长沙商贸流通业、长沙餐饮业、长沙金融业发展,为后疫情时代撬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等现实问题,为长沙市政府决策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针对长沙经济,打造长沙研发中心城市等领域实际问题,主笔《长沙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研究》《科技金融赋能湖南湘江新区企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获得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出台了《国家食用菌药材立体高效循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等4项行业标准;学校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积极申报苏故村研学基地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学校课题团队对宁乡市花明楼炭子冲餐饮业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宁乡市炭子冲餐饮业优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纳入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社会贡献
(一)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学校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托学校优势专业,以省双高专业群的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与长沙市乡村振兴局合作,探索定制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口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对口帮扶苏故村帮助培养农产品电商直播、网店运营、跨境销售等技术技能人才,并支持当地乡村旅游、农产品开展线上销售。2023年对口培训直播营销、网店运营等技术技能达100余人次。
(二)助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校已将图书馆建成开放型社区资源中心,深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服务“三高四新”“强省会”战略贡献“职教力量”。
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推广在线课程、培训企业员工、开展社区教育等方式,打造了3个三湘社区教育中心培训品牌,为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终身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一是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全民终身学习需要。学校通过开展课程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实现大范围辐射,使用专业群资源库学生用户达82470人、企业用户达4000人、社会学习者活跃用户达3235人,使用资源库培训单位共38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用户达61691人,借助会展资源库对中西部院校进行线上培训,线上线下培训总人数达846人次。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广阔空间。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的X证书标准和考核标准已经推广到72所学校和72家企业,其中,在20所学校推广“以文化引领的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9所职业院校使用专业群特色新型教材,19所院校来校交流观摩未来课堂助力“课堂革命”经验。三是借助高端培训品牌,输出员工培训。2023年,学校共培养高端会务服务人员292人,连续7年服务全国两会,参加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活动、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杭州亚运会等服务工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达7789人/日,助力26家企业参加行业比赛获奖,对社区居民开展餐饮、文旅、会展等方面培训达1745人/日。
(三)加强教育帮扶对口支援
学校将专业群对口帮扶作为彰显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以“师资双向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中高职一体培训”为主抓手,推动教育帮扶纵深发展,经过数年积淀,已经形成了教育帮扶“334”模式,即三库(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教学资源库)联动,三院(湘菜学院、湘旅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协同,四位(师资团队、教学资源、专项资金、专业技术)一体。学校精准帮扶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龙山县第一职业中学、武陵源旅游职业学校、资兴市职业中专等8所职业学校。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指定为对口援疆援藏专业,先后派遣6位骨干教师,远赴新疆吐鲁番、西藏山南地区开展教育援疆援藏。
2023年6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40所国家、省“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与全省51所脱贫县(市)公办中职学校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学校与龙山县第一职业中学、武陵源旅游职业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深度对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强农行动”。
五、国际交流
学校与英国米齐临集团挂牌成立湘菜产业学院英国分院;与北京松子日本料理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日本IFC调理师专门学校三方成立湘菜产业学院日本分校,共建共享专业课程资源,联合培养300余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整合本土特色优势旅游和餐饮企业合作资源,积极推动湘企出海,定期对跨境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推动更多的本土企业跨境化、国际化发展,着力提升国际化餐饮智能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助力中外餐饮企业融合与创新。
依托鲁班工坊建设,学校受邀参加鲁班工坊大讲堂-肯尼亚来湘培训班暨承接中-肯菌草培训,为22名肯尼亚来华人员开展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加工技术援助培训。
学校深入对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援外大局,以餐饮管理专业群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为抓手,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和技术培训,走出去兴办产业学院、服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坚持打造“资源共享、人员互动、文化互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以湘菜文化为窗口,促进文化交流,做好中国菜,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华文化。
六、特色与创新
学校依托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政府推动、平台带动、机制驱动、区域联动”的政行企校合作培训的特色,打造“三湘”(湘菜、湘旅、湘商)培训品牌不断提升培训能力、扩大培训规模,持续开展了系列高质量社会培训。一年来,学校与湖南省教育厅、长沙市人社局、长沙市总工会、湖南省退役士兵事务管理局、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等,湘菜产业促进会行业协会以及众多商业、酒店、餐饮企业紧密合作,年培训超过1000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业绩,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七、问题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考专升本规模有待提高,人数分布不均匀。学校2023年与湖南示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自考专升本助学。2023年度春季和秋季两次招生中,行政管理、会计学、小学教育三个办学专业共计报名、注册360人次,人数和规模远未达到预期,六个二级学院当中会计金融学院报考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其余的五个二级学院报考人数较少。
2.成人学历教育工作刚起步,经验不足。学校2015年之前跟首都经贸大学合作联合开展函授专升本,后因招生人数少,规模小,于2015年停招。2023年学校重新启动高起专函授工作,目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并且没有获批校外助学点。
3.管理水平有待于持续提高。学校职业培训管理框架及体系已初步建成,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手段及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未能拥有一支专门的培训师资队伍,临时抽调的授课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培训的教学方式不多、课程设置不丰富。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自考专升本的主考院校和开设的专业较少,存在选择性小,升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二是制度的动态完善机制有待优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存在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及等靠要的现象。
八、工作考虑和建议
(一)拓展规模,扩大自学考试影响力。深入学生群体,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增加主考院校1到2所,对接学生实际需求,完善办学专业,在拓展办学规模的同时,扩大自学考试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争取到2024年实现报考、注册人数的翻番。
(二)完善相关制度。完善政行企校的合作机制,广泛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合作联合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办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服务体系。
(三)强化管理服务能力。定期开展职业培训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对职业培训涉及的新制度、新规定、新要求、新规范进行系统学习。加强信息化平台操作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以提升培训技术开发能力、营销能力、服务管理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批能根据企业发展新动态开发、实施培训课程的教师队伍,通过内培外引,形成培训项目开发团队、培训讲师团队,开发自主培训课程,形成培训讲师队伍、课程开发队伍、考评员队伍、培训管理服务队伍的完备继续教育队伍体系。